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持续攀升,中高危DTC的术后管理策略备受争议。尽管碘-131辅助治疗被广泛纳入临床指南,但其适应症选择、剂量优化及疗效评估仍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地域医疗水平差异、患者分子特征异质性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治疗标准化的难度。该研究基于多中心临床数据与分子影像学技术,系统评估了中高危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碘-131辅助治疗的反应,创新地提出“及时验证”的理念,为今后DTC诊疗指南的更新提供了重要证据支持。
本研究联合广西、北京、青岛三地三家大型三甲医院,纳入2015-2022年间的599例中高危DTC患者数据,通过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影像学检查和治疗后全身扫描(Rx-WBS)评估术后疾病状态、通过“及时验证”以及碘-131治疗 12 个月的评估,研究成果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治疗意义重大。打破了以往 “一刀切” 的治疗模式,为中高危 DTC 患者的 RAT 治疗提供了更精准的指导,有助于优化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同时,研究确定的术后 BIR 转为 12 个月ER/IDR的预测因素,也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预后,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本项科研协作历时近三年,离不开两边研究团队每一位成员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两位教授丰富学术造诣和严谨的治学作风,探索了顶级医院与基层医院研究合作的模式。相信在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的帮扶和带领下,桂医附院核医学科将更快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加速与国内外先进核医学诊疗技术接轨。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成立于2013年9月,是国家与自治区级临床重点建设专科,是首批国家级核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核医学博士及硕士生培养单位。拥有广西首张第四类《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是桂北地区首家PET分子影像中心,配置高端PET/CT、SPECT/CT、中高能回旋加速器及相关完善的配套设备,配备正规大剂量核素治疗病房,满足核医学GCP临床实验开展。1700平米核素制药研发中心拥有符合GMP条件的正电子制药区以及相关配套各层流级别相关实验室、核医学分子影像与转化实验室具备临床与临床前核医学分子探针研发与转化条件。2018年以来连续获得复旦版华南区核医学专科声誉排行榜提名,且排名逐年上升。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广西区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市厅级课题20余项,发表SCI与北大核心期刊文章15篇,总IF:69.9分,省级以上其他期刊100余篇。科室人员作为总主编、主编、副主编、编委编纂核医学专著2本,作为副主编与编委参编国家核医学本科规划教材4本,作为副主编与编委参编国家级核医学住培题库2册。先后获得纵向与横向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获得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等奖2项。
未来,核医学科将继续秉持“创新、卓越、关爱”的理念,医教研全面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核医学诊疗服务。同时进一步提升核医学临床与科研转化能力,把桂医附院核医学科建设成集单光子、正电子显像、核素诊疗一体化与靶向介入治疗、体外分析、核素药物研发与制备、临床药物与医疗器械试验、动物基础实验等为一体的显像、治疗、科研、药物研发与转化兼备的现代化科室,有效满足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需求,促进桂北地区核医学人才培养,提升桂林国际旅游名城的服务品质。